欢迎登录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

智库要闻

您当前位置: 智库要闻

2023新型智库治理论坛:王栋《从公交外交到人文交流:再全球化时代的智库角色与使命》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的变化

(一)全球化物质生产逻辑作用下的国际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尽管一超多强、美强中弱的实力结构不会立刻改变,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美之间相对的力量差距不断的在缩小,且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根据亚洲发展银行最新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对亚太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64.2%,中国仍然是亚太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相对来讲,美国近年来的软实力、国内凝聚力、所谓美式民主的吸引力还有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力等等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害,所以东升西降的趋势并未改变。

(二)美国的反全球化及其对国家秩序的影响

美国主导“市场原教旨主义”,全球化的脆弱性表现在特朗普政府对美国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的背反,这也是当前国际秩序出现动荡、逆全球化现象与思潮出现的根源之一。国际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造成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制造业空心化、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此外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配越来越不公平,这个实际上也不断加剧了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全球化与战略关系新变化

当前中美战略博弈进入了长期化的阶段,我们应该意识到中美战略博弈的尖锐性、复杂性、长期性。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拓展对外战略,做好欧洲地区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战略工作。从区域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角度来看,技术标准、贸易规则、产业布局之争在大国战略竞争的主导的驱使下开始取代传统的以国际分工、报酬递增等传统经济逻辑成为影响当前区域合作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于全球化发展也有不少争论,但我认为,全球化发展其实并没有终结,也不是进入了完全逆全球化的阶段,相反,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用“再全球化”来概括。

(四)中国与全球化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贸易国、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再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引领力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赢得国际社会高度的赞誉,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坚定的捍卫经济全球化,也被国际舆论称赞为这是中国引领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再全球化”以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对全球化进程的改革以及这种改革所产生的模式升级与扩容效应。再全球化的特征一是不是赢者通吃,而是共同塑造和制定规则;二是升级和扩容现有体系;三是不是“新”而是“再”,原因在于,中国实际上不是去寻求另起炉灶,目标不是把现存的体系完全推翻,而是要做现有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和改革者,让它变得更加的完善、更加的公正合理;四是再全球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更加包容、共享、普惠和均衡的全球化。

二、从公交外交到人文交流:再全球化时代的智库角色与使命

公共外交的概念,由美国学者于1965年最早提出,并在2012年11月首次被写入十八大报告。中外人文交流被写进十九大的报告。在过去几年当中,公共外交作为一个领域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可以说公共外交的概念要早于人文交流,但是人文交流的概念更具中国特色,范围比公共外交更广。

何为公共外交?政府及其支持与委托下的其他行为体,与外国公众之间开展信息沟通、社会交往、文化教育交流,以此获得外国公众对本国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提升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舆论,实现国家利益和国际合作的活动。公共外交可以看作是人文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人文交流相对公共外交来讲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双向互动。人文交流涵盖语言、宗教、民族、思想、文化、教育、科技、旅游、体育、人口等社会领域的跨国交流,包括文化传统、社会模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此外是方式上的灵活性,在遵守相关国家的法律、制度、规范和习俗,符合人际交往和文化规范,有利于不同人文体系之间的理解和交流的一切形式;载体上的广泛性,凡是存在人员互动的地方,从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政府和商业机构都可以在国际交往中成为人文交流的载体。

智库公共外交是人文交流的重要体现,是人文外交的重要领域,是具有公共外交属性的人文外交,主体是智库,智库在公共外交中扮演着增进人文交流,影响国际舆论、提出创新思想、服务国家大局等多位一体的角色,通过双向交流和舆论传播影响他国公共政策和公众舆论的一种融合国际关系、公共政策、国际传播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的人文外交和公共外交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中央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意见,深改组也通过了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试点意见,这些都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智库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使命,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正在加速成为全球领导型的大国,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智库公共外交承担着非常重大的历史使命。一是服务于党和国家对外战略总体布局,为党和国家提供智力支撑,提高中国外交决策的科学化、前瞻性、战略性,助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高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二是塑造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提高我国的对外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三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长远发展,深化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为不确定的国际关系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和独特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去年9月,怀进鹏部长指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升高校资政服务能力,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现实需要,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需要,要提升高校资政服务能力就要切实提升高校智库的服务能力。

高校智库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和我们的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同源一体,高校智库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扎实开展对策研究、应用研究,提出独特的分析判断和解决办法,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也在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之间搭建起桥梁,是服务党和国家决策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三、“再全球化”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

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工作,中外人文交流事业蓬勃发展,谱写了新的宏伟篇章,为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人文交流是我国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三轮驱动,即政治互信、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所以加强和改进人文交流工作是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整体外交的内在动力,是引领和指导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抓手,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中央也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为根本,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创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改革各领域人文交流内容、形式、工作机制,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各个流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人文交流原则,以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文交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要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的国际和国内场合论述了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已经超过30多次,今年以来实际上就有20多次。

根据《意见》指引,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部署进一步推动人文交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主要途径。”所以人文交流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重点就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交流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涵之一,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具体落实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有助于促进政治互信,推动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中外人文交流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国际传播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的重要机制。

在此前举行的旧金山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五个共同”,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构筑起五根支柱,其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就是共同推动人文交流,这开辟了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也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节选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执行主任王栋教授在2023新型智库治理论坛上所作的主旨报告)